-
全民免費接種新冠疫苗要花6000億?賬不是這麼算的
就算每個人注射疫苗要花400多塊錢,我們中國人連每個人400多塊錢的財富難道還創造不出來?中國2020年的人均GDP接近11000美元了,400塊錢也不過相當於全年0.6%——也就是兩天的GDP而已。然而,賬不是這麼算的。[全文]
-
剛打完新冠疫苗,感覺良好!
疫苗採取超細針頭注射,注射過程中只感到醫生手指的按壓感,甚至沒覺察到刺痛。完成注射後,用棉籤按壓注射部位,棉籤上也沒有血跡。感覺這對暈針的朋友很友好。[全文]
-
心臟支架降價,為什麼還有人擔心?
“支架降價這麼多,以後還能買到麼?”“商家無利不起早,為什麼會突然大幅降價?”“支架降價會不會影響醫院和醫生的積極性,以後需要心臟支架手術的病人就要排長隊等候了?”[全文]
-
為何是中國而不是日本,在這領域打破世界紀錄
日本中央政府打破部門條塊分割,形成了“產學合作體制”,2018年在實驗室裏把汽車柴油發動機的理論最高淨熱效率提高到了50%,“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的年報PPT也做得美輪美奐,但最終技術“落地難”,這也反襯出我國在技術創新領域存在的優勢。[全文]
-
搶救兒科:不是“能不能”,而是“做不做”
該院兒科的35位醫務人員運營的是一個岌岌可危的兒科。這是一羣走鋼絲的人,這是保障一縣人民健康的人民醫院。一家公立醫院,歷年的主題教育活動一樣不落,前後兩則“説明”的行文滿是“思想政治教育”,為何領導班子會麻木、不作為到如此程度?[全文]
-
醫保個人賬户改革,怎麼看反對聲?
有的高收入職工,醫保“個人賬户”裏有幾萬元、十幾萬元。本來這筆錢都是用於支付自己的醫藥費,百年後可以讓親人繼承。現在這筆錢的來源減少了,換誰都覺得不太舒服。但是,基本醫療保險的本質是“基本”,講究社會成員之間的同舟共濟。[全文]
-
“利”害了,我們的醫療
大醫院運營成本高,存在“小病大治”傾向。而跟風擴張的中小醫院,往往容易陷入“盲目擴建——經營成本提高——人員待遇下降——技術骨幹流失——醫院口碑受損——虧損加劇”的惡性循環,加劇基層醫療的衰敗。[全文]
-
7萬新冠肺炎確診病人為何造成全國“看病難”?
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等科室,由於醫生在看診的時候必須近距離與病人面對面,甚至必須要病人摘掉口罩才能看診,交叉感染風險極大。根據上級文件精神,這類專業的門診一律中斷,僅保留急診。[全文]
-
新冠肺炎流行,我為什麼沒做“爆料大V”?
1月19日以來,我一直在網上分享有關新冠肺炎的有效信息,呼籲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社區首診、就近就醫,避免一般發熱病人向點定醫院盲目集中。同時將受感染醫生擔心的情況通過朋友向有關人士彙報,對方迴應,目前武漢各醫院都佈置了公安防暴隊伍,可以及時處置就醫市民的不理性行為,此後防治工作重點會導向基層。[全文]
-
就醫形勢多嚴峻?這三個故事也許未來能化解
《衞健法》審議通過當日,是北京民航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楊文醫生在值班時遭到暴徒殘忍殺害的第四天。很多網友在沉痛悼念楊文醫生的時候,都期許這部法律能夠為醫務人員提供安全、有尊嚴的執業環境。事實上,《衞健法》對醫療事業和人民健康的思慮遠不止於此。[全文]
-
惡性殺醫事件,不能止步於嚴懲兇手
實際上,就以前這些醫鬧事件來説,按筆者一位朋友,某地衞健委幹部的説法,“現有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足夠讓當眾辱罵醫務人員的人拘留兩星期,在醫療機構擾亂秩序的人拘留一星期起步,只要有人執法和保護執法者。甚至工會在發衞生紙之餘也可以代理職工的人身侵權訴訟。”[全文]
-
香港的“土地緊缺”之迷
1997年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港島土地供應量持續在低位徘徊。2002~2010年,香港特區政府年均僅出讓住宅用地5公頃。在人口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土地供給過少,寬鬆的金融環境帶來充裕的購房資金,造成香港住宅短缺加劇、房價持續上漲。[全文]
-
一支藥從4000多到38塊,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筆者的一位親屬2001年患癌,使用了一款當時剛剛發明不久的進口藥物。當時該藥屬於全自費項目,50毫克的一支藥售價4000多元。現在,原廠進口的50毫克裝每支2100元,而國產貨的價格降到了——人民幣38塊3毛9分![全文]
-
《我不是藥神》:如何破掉藥品專利與研發成本的迷局?
“假如我們不尊重藥企的知識產權,今後就不會有人繼續研發新藥”,這是藥企維護自身專利權的常見説辭。藥物專利保護期是維護藥企利益的法寶。假如我們遵照“專利”和“研發成本”的邏輯,跨國藥企可謂仁至義盡。 [全文]
-
大城市看病難怎麼解決?
《流感中的北京中年》一文餘波未平,北京市叫停“互助獻血”再次引發社交媒體圈的刷屏。甚至有病人在生死關頭失去理性,把一時的用血困難稱為“人造血荒”。在全國醫療條件最優越的北京市,似乎 “看病難”的怨言愈發加重。[全文]
-
兒科要完?熊家長的“病”誰來治
由於流感發病量上升,2018年的兒科醫療再次陷入年復一年的窘迫。過去,我強調兒科資源的稀缺是因為兒科工作的投入與回報不對等。兒科屬於那種錢少事煩,還有許多熊家長破壞情懷的工作。遇到一個熊家長,恐怕一星期的職業自豪感都毀了。遇到戰鬥力強的熊家長,能毀一輩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