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們“好心”地把農民困在農村,還能實現現代化嗎?
整個中國未來的城市化道路問題,是城鄉關係問題在土地問題上的表現。這是由於我們在整個城市化道路上的不堅決,導致農民左右選擇、難以取捨。中國已進入高質量城市化階段,速度降低,農村人口進城規模也在下降,接下來關鍵是城市怎麼對農民,而不是農民怎麼對城市。[全文]
-
這個大問題想明白了,東北振興、中西部發展的思路就清晰了
最近到一個西部省份調研,當地説要搞大數據產業,但從全國分工來看,只有幾個人力資源、高校集中的地方,才能真正把高科技產業做起來。這不是説別的地方不要發展,而是要認識到國家的產業發展前沿是面向整個中國的,地方政府不能生搬硬套,國家需要什麼我就去做什麼。各地的比較優勢不是政府找到的,而是企業試錯試出來的。[全文]
-
國內大循環怎麼搞?先找出內需遲遲不能提振的原因
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9位專家現場發言,對“十四五”建言獻策,陸銘教授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日前,陸銘教授接受觀察者網獨家採訪,深入剖析中國經濟的升級方向。[全文]
-
地方政府對宅基地的一些做法,對國家立法提出緊迫要求
目前地方政府有很多做法已對國家層面的立法提出緊迫要求,比如針對大量事實上空置的農村宅基地,至今沒有一個很好的法律制度來規範。最根本的是,城市化進程中要逐漸取消户籍和城鄉分割制度,讓長期在城市穩定居住就業的人轉化為市民,獲取相應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不能總是依賴農村來消化城市經濟的衝擊。[全文]
-
借疫情爆發批評大城市發展路徑,有道理嗎?
新冠疫情發生在武漢,到目前為止,大量信息仍表明跟食用、交易野生動物有關,除非你認為大城市和人口密度高的城市擁有更多野生動物使用和交易,這樣城市人口規模和此次疾病發生之間的關係才能建立起來。但其實不然。[全文]
-
疫情之下,打擊漲價也不能一刀切
疫情期間,由於各種成本加劇上升導致的物價上漲,有一定合理性。像有些地方對漲價一概以罰款處理,結果可能是,為了避免受罰,生產者不生產,銷售者也不銷售,從而市場出現更為嚴重的短缺。因此,合理的漲價可以保障和激勵生產,還可以讓民眾不在短期內囤貨。[全文]
-
動錢還是動人?中國經濟佈局與全球化的“賽跑”
過去我們很少談的一個問題是,這場全球化的進程對於中國經濟空間分佈的影響。經濟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以及內地少數大城市,人口也是這樣流動。但由於我們要追求所謂的平衡,即經濟均勻分佈,所以將大量資源調配到遠離大港口的地方,恰好與全球化的驅動邏輯相悖,導致投資回報率偏低。[全文]
-
再提放寬落户,京滬會爆棚嗎
社會各界有一個根深蒂固誤解,就是把城市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如高房價、擁堵、污染等,簡單地和人口總量掛鈎,並認為城市承載力有限。但這些觀點都經不起推敲,“城市病”與人口多少沒有特別強的關係。但若不徹底糾正,就仍存在用行政管制力量來控制人口的觀念。[全文]
-
中國房價泡沫,比你想象的小得多
國土資源部曾有一位官員講過,據他所知,全國範圍內不存在住房短缺的問題,這句話還真的有點道理。但是這是全國範圍內不存在住房短缺的問題,問題出在哪兒?大量房子造在中西部,當地人口還在進一步往外流出。[全文]
-
中國的城市化應謹防“歐洲化”
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爭論的主要不是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問題,而是在哪城市化的問題。要不要限制大城市的發展?要不要讓中西部的農民在家鄉附近就地城市化?全球的經濟發展呈現出空間集聚特點,中國城市發展和未來城市人口的空間分佈會不會走出一條和其他國家不一樣的道路?[全文]
-
上海太擁擠了嗎?
中國式的特大城市處於國內外對於城市發展爭論的中心。而上海是中國式特大城市的代表,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人多、擁擠,除此之外還有發展速度過快、人口流動量大、房價高昂。那麼,要不要逆城市化?要不要以政策限制人口流入?該用什麼樣的政策來治理中國式特大城市?作者以專業的眼光為您分析。[全文]
-
談“城市病”的幾個誤區
2012年以來,城市化成了中國的熱門話題。陸銘教授認為,大城市出現的問題亦即城市病,不能簡單歸罪於城市的擴張與發展,更不能因此否定城市化以及大城市的價值,城市的發展、人口的集聚,反而能有效緩解城市病;而與國際相比,中國現在的人口集聚水平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他在近著《空間的力量》中,將中國城市未來的發展道路概括為一句話: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全文]
-
技術和教育的賽跑
二戰後出生的人羣的教育水平提高趕不上技術進步對他們的要求,於是,人羣出現了分化。在技術與教育的賽跑中輸了的人們只能去競爭那些不能被計算機替代,也不能被外包到其他國家的工作,比如祕書和超市收銀員。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也躲不過這場賽跑。中國不太可能像美國和英國那樣以金融和教育形成全球競爭力,至少不太容易。但是,中國完全可能像德國、日本和韓國那樣走一條以製造業立國的道路。在這條路上,中國勞動力不僅需要提高受教育的年數,更要提高現代製造業所需要的技能。[全文]
-
陸銘:中國的制度試驗具有世界意義
如果中國能夠在持續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的調整中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那麼,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將是在一條不同於其他國家歷史經驗的發展道路之上完成的。這條道路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以有條件地加以借鑑的經驗,這條道路也將預示着,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模式並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