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典人在收穫時要祭神,在初雨時要祭神,在初晴時也要祭神;在病癒時要祭神,在饑荒時要祭神,在瘟疫退去時也要祭神。在雅典街頭,隨處能看到巫人、祭司、占卜者和釋夢者。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也是從一場占卜開始……
閲讀 -
按教科書的説法,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權的崛起和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根本原因則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這裏,極端民族主義被忽略。發展不平衡並非不可以視為戰爭爆發的某種深層原因,但終歸太過凌空蹈虛而解釋力有限。
閲讀 -
非普選民主的本質訴求在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一種小範圍可控的、推舉性的競爭選舉(而非全民大選),公開透明、公平公正地推選領導人,在此過程中穩步而有序地擴大政治參與。
閲讀 -
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都不存在什麼“正宗”或“不正宗”的古典學。考慮到古典學的學科身份從來就不單純,而是橫跨多個學科,這點就更清楚了。某一學科、某種學術進路或某個學術“成果”與古典學或親或疏、或近或遠,甚至就是古典學。
閲讀 -
中國受過欺負,曾貧窮落後過,甚至現在仍落後於西方。但與數千年卓越的表現相比,1840至1901年這六十來年的屈辱和低落畢竟是短暫的。更重要的是,中國有深厚的文明底藴和巨大的文明規模,更有着基於這種底藴和規模的和平主義民族性格。
閲讀 -
1988年小説《撒旦詩篇》在英國出版,對先知穆罕默德肆無忌憚地嘲弄激怒穆斯林示威、焚書、懸賞誅殺書商和譯者,事件升級導致伊英兩國斷交。但起初,穆斯林很温和,曾通過申訴,希望在書中添加一面插頁,聲明書中故事純屬虛構。不料……
閲讀 -
在天安門樹一座孔子像,如此強力宣示一個經濟總量已世界第一的國家的精神象徵,究竟會贏得其他文明中人們的尊敬,還是恐懼?如果美國在國會大廈前面、法國在國民議會大廈前面、英國在威斯敏斯特宮前樹一座巨大的耶穌像,會發出什麼樣的政治信號?
閲讀 -
外來宗教為歷朝統治者所包容,而儒家道教這些本土宗教也總能與之和平共處、互容互涵。歷史上的中國大體上不存在宗教歧視和迫害,更沒有發生過宗教意義上的屠殺。對此,我們應感到驕傲。
閲讀 -
較之“歷史的終結”時代,福山現在的民主觀成熟多了。對於中國政治體制,福山態度很複雜。中國的“強政府”,他幾近盲目地推崇。法制?那當然很弱。至於中國的民主,或者説當代中國有沒有民主,他三緘其口。
閲讀 -
中華文明從一開始就佔有地緣優勢。它不光擁有黃河流域,還有淮河、長江、海河、珠江等。更重要的是,沒有什麼巨大山脈把幾個大河流域隔開。
閲讀 -
大凡關注英美文化的人都知道,英語國家的人們天生厭惡國家主義,不信任政府。可是,同主要西方國家相比,英語國家的國家治理雖説不上最好,至少也居最有效率的前幾位。比如,説發達國家的税收汲取能力強過我國,是沒有問題的。
閲讀 -
我一向覺得對泡妞最有啓發的電影不是言情片而是政治片,外交辭令中經常會有極致的曖昧語言。你看那些老練的政客個個都是女性思維高手,好萊塢電影經常讓總統冒着生命危險去救條小狗。
閲讀 -
中華民族一直在推進對於民主的認識,近年來甚至已開始形成大體上獨立於西方的民主話語。民主的本質在於對人民負責,發展出一套符合國情的約束公權力的有效機制。中國式非普選民主以善治為根本目的,作為具體操作方式的“基層民主”,是一種兼具形式和實質意義的民主。
閲讀 -
在官場化的學術生態中,一個“學者”一旦做了領導,學問便立即自動成為第一,在分房、出國考察、成果署名、拿獎等方方面面,無不享有優先地位。同樣,拿項目有官銜者也大佔便宜。據研究,近年來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成功申報者中80%以上是學校書記、校長或院長。
閲讀 -
中國小康以後,社會上一些“先富”之人一直在談“貴族精神”,對舊時代尤其是歐洲的“貴族”羨慕無比,富裕家庭之爭相送子女讀英美“貴族學校”。一些知識人也迎合他們,不對歷史做起碼的梳理,卻樹起一個想當然的“貴族精神”,大加讚頌,對助長壞風氣起到了很壞的作用。問題是,真的存在一些人所謂的“貴族精神”嗎?
閲讀 -
目前我國的全民英語熱是非理性的。人們不顧實際需要和個人秉賦,花費過多時間精力學英語、考英語。從初中始直至高級職稱的評定,英語學習和考試是強制性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英語必然意味着英美文化的輸入,因此這不啻是國家強行徵用社會資源以推行文化的“自我殖民”。中國變態的英語熱不正在加強英美霸權,或使這種霸權永久化?
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