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營農場是走回頭路嗎?我在東北蹲點半個月
黑龍江旱作區農場普遍每年都進行土地調整。如某個農場的户籍人口有1.5萬人,總土地面積20萬畝,人均土地14畝,有50%的農民外出務工,留在農村耕種土地的農民户均耕地100-150畝。一塊地的面積一般都有500-600畝,農民之間的土地沒有田埂,用田壟數量來確定每户的耕種面積。[全文]
-
原本健康的鴨子,當她決定不信教時竟都趴在了地上…
教會的活動很不公開,不接受上級監督,也少與其他教會交流,做見證環節極易神化信教或者再迷信化,有時甚至會邪教化。另外,講解的聖經本身,也有很強的隨意性和引導性,容易滋生邪教生長空間,將奉獻與信仰掛鈎也易斂財。[全文]
-
部分農民“進城不退地”,是新一輪的社會不公
農民羣體複雜化,不同類型的農民進城後繼續保留承包地有不同的影響。已獲得城市户籍的農民繼續保留承包地,既產生嚴重的社會不公,也不利於農業現代化發展。不能籠統地主張“進城退地”或者“進城不退地”,而是需要分類治理的思路。[全文]
-
“三權分置”,真的對農民好嗎?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名義,為工商資本下鄉流轉土地鼓與呼。可這一政策帶來的後果極有可能是,外出務工農民失去返鄉權利,普通農民經營土地的空間被擠佔,中國農業和現代業將被置於更危險的境地。[全文]
-
“磚家”想消滅小農經濟,可農民自己“革命”了
在人們潛意識裏,小農經濟是一種落後的農業生產方式。實際上,中國不少農村通過土地集中連片或分散產權的整合,將小農户與社會化服務對接起來,在保留小農户和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同樣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發展。[全文]
-
撤點並校不合理?聽聽農村小學校長怎麼説
有媒體看到了撤校並點政策增加了農民的教育成本,交通不便利的地區,撤校並點後學生只能“跋山涉水”去上學,鄉村教育從“讀不起”的問題演變為“走不動”的問題。在這些輿論的影響下,撤點並校政策被叫停。夏校長認為,這或許能保護農村學生“就近上學”的權益,守住的卻是質量低下的小學教育。[全文]
-
真實世界裏的“深圳土改”
真實世界中的深圳土改,不是突破了徵地模式,而是打破了政府規定的利益分配模式,將取消食利者羣體的利益分配方式變為有利於食利者羣體的利益分配模式。周教授推崇的就是後一種利益分配模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