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爾:這部帶着“哈佛光環”的中華帝國史,究竟什麼水平?
最後更新: 2019-10-15 08:28:54【德邦快遞香港】
最近幾年,新編中國通史似乎成了出版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在國內,上海人民出版社剛剛出版了一套通史,北京的人民出版社又在組織專家編寫新通史。本土產量已經不俗,卻似乎仍不足用。在國外,不僅《劍橋中國史》尚在繼續編修、翻譯中,日本《中國的歷史》、美國《哈佛中國史》也接踵而來。對於有志收藏中國通史的讀者而言,這些年怕是要準備好荷包嘍~
數量很多,那麼質量如何呢?評判書籍質量,向來是個容易得罪人的事情,特別是外國人寫的書。説太好,有“崇洋媚外”之嫌疑;説太差,又難免有“坐井觀天”之譏諷,最新出版的《哈佛中國史》尤其如此。
一、《哈佛中國史》的“真名”與由來
《哈佛中國史》是這套書中譯本名稱,其英文書名是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不難理解,《中華帝國史》才更為貼切。為什麼不用這個更準確的名字呢?出版方雖然沒有交代,其中原因卻並不難猜。首先,自《劍橋中國史》開始,《XX中國史》已經成為讀者最熟悉,也最容易接受的名頭。其次,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哈佛這兩個字,對中國讀者的吸引力實在太大了。
但事實上,這套書與哈佛大學的關係,僅限於英文本由哈佛大學出版社發行。無論是哈佛曆史系,還是哈佛東亞系,都沒有參與這套叢書的策劃與編寫。本書的四位作者,也都不是哈佛大學的教工。因此,在評價這套書之前,首先要理清其與哈佛大學的關係,千萬不能因為哈佛的名聲去買這套書,更不能出於哈佛的學術地位而讚頌這套書。
回到書名本身,從“中華帝國史”的英文直譯出發,就很容易理解這套書的編纂邏輯了。帝國、帝制,是這套通史的核心主線,整套書分為六冊分別名為“早期中華帝國”、“分裂的帝國”、“世界性的帝國”,以及“掙扎的帝國”。按時間順序,這六冊書覆蓋了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朝代,由四位作者分別完成。第1冊秦漢、第2冊南北朝、第3冊唐朝的作者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陸威儀,第4冊宋朝作者是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教授迪特•庫恩,第5冊元明作者是全書主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卜正民,最後一冊清代部分的作者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羅威廉。
據主編卜正民教授介紹,最初他計劃撰寫五卷,為了避免合著通史的弊病,擬由五名學者各自完成一卷。在實際編纂過程中,秦漢卷的作者陸威儀教授認為自己的思路能夠繼續向下貫通,於是又接手了南北朝卷。後來決定新增獨立的唐代卷,陸威儀又主動承擔,以一人之力完成了三冊。
2007年,這套書的英文版陸續發行,至2010年全部出版。2016年,中國學者完成了全部的翻譯、校對工作,集中發行了六冊中文版,並定名為《哈佛中國史》。由此,這套書進入了所有中國讀書人的視野。
《哈佛中國史》書影
二、是是非非恐難料
梁啓超曾經批評中國傳統史書是帝王將相的歷史,很少關注普通民眾。實事求是地説,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自晚清民國以來,絕大多數中國通史,包括歷史教科書,都是以政治史為主線,輔之以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支脈。學者們並非不知梁任公所言,但這種以政治史為綱的寫法不僅延綿已久,而且的確最有利於讀者掌握“天下大勢”,史料也最為齊整。其弊病在於,在傳統時代,絕大多數人是遠離政治的,故而以政治史為主線,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人的生活,犧牲了社會歷史中鮮活的部分。
理解政治史敍事的缺陷並不困難,但想另起爐灶卻很不容易。一方面,有關社會生活的歷史資料要麼過於貧乏,要麼過於冗雜,完成專題論著尚可,想連貫敍述成通史,則需要強大的能力與高超的技巧。另一方面,社會生活雖然有趣,但能否取代“王侯將相”?是否可以在讀者心中建構起完整的歷史觀,至今仍有爭論。
《哈佛中國史》就是一部以顛覆傳統政治史為目的,力圖展現社會生活之精彩,並由此貫穿出完整的中國通史的著作。而它的是是非非亦由此而起。
卜正民在挑選作者時明確提出,不需要撰寫傳統的政治史,在此後的編寫中,他的想法得到了貫徹。六冊書雖然以帝國、帝制為敍事脈絡,但各個朝代的政治史很少直接出現,宮廷事件也並不多見,反而是環境氣候、性別醫療、吃穿用度、宗教信仰等與普通民眾息息相關的話題佔據了主要篇幅。其中許多問題都是近年來歷史學界的最新突破,既內容新穎,又有據可靠,這在通史作品中是較為難得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套叢書的中文版譯者的文字能力普遍較優,專業水平也可圈可點,為全書增色不少。
卜正民
誇讚的話已無需多言,稍微搜索網絡,就可見鋪天蓋地的溢美之詞。而這套書也的確實現了對傳統的突破,以豐富多彩而不失嚴謹的文字,完成了對中國歷史的敍述,成功達成了主編卜正民的設想。
然而,作為一套西方學者編著,並且是反傳統的著作,其編寫必然面臨許多困難。實事求是地説,這套書沒有完全克服其所面臨的困難,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瑕疵與弊病。
最容易發現,也最為致命的是史實硬傷。並非筆者逞能,已有不少賢能人士指摘出這套書的各類謬誤,幾乎每冊都有。客觀地説,史實錯誤並非外國學者的“專利”,若嚴挑細選,中國學者的著作也未必能夠倖免。然而這套書的不少問題卻超出了正常的範疇。最為突出的是南北朝一冊,一些源自《三國志》、《晉書》的史料並非引自原著,而是從前人研究中摘取,明顯不合常理。正因如此,網絡上有讀者不懷好意地猜測,獨力完成了秦漢、南北朝、唐代三冊的陸威儀恐怕時間精力有限,沒有認真讀過這些基礎史料。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羣 
-
4K修復版《開國大典》10月18日全國上映
2019-10-12 22:41 中國電影 -
反擊“中國人種西來説”,他找到了良渚
2019-10-06 15:13 文化 -
關於這支軍隊的史料甚少,但英雄與犧牲的故事動人心魄
2019-09-24 10:50 -
瀋陽首次公佈“日軍制造平頂山慘案”歷史檔案
2019-09-19 07:42 國家公祭日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開放預約參觀,想知道的都在這裏
2019-07-19 21:12 文化 -
這位“老地下黨”,94歲才恢復黨員身份
2019-07-01 22:01 -
扒一扒炎黃傳説背後的上古史實
2019-06-12 10:50 考古 -
餘則成已經犧牲!
2019-06-11 22:49 -
升温10度曾滅絕95%的物種,我們在十字路口上
2019-06-11 08:00 -
前方高甜!七旬奶奶抽血 老伴這個動作羨煞網友
2019-06-03 13:46 暖心聞 -
《切爾諾貝利》熱播,中國女生走進了真實的輻射無人區…
2019-06-02 14:10 -
“我是毒販!”姐姐收到弟弟一段駭人視頻,真相更可怕
2019-05-30 10:38 禁毒戰爭 -
70週年,你不知道的上海丨那些激盪人心的“第一”
2019-05-24 11:16 上海新高度 -
揭祕“解放軍露宿街頭”照片拍攝始末
2019-05-22 18:57 -
既然提起高加索人種,那何不一起談談歐羅巴人種和日耳曼人種?
2019-05-08 08:23 70年對話5000年 -
青春的顏色,叫奮鬥!
2019-05-03 11:54 新時代之聲 -
西藏考古大發現:發現青藏高原首個史前人類洞穴
2019-04-20 15:04 考古 -
在菲律賓發現新的古人類物種
2019-04-12 16:42 考古 -
侵華日軍細菌戰又添新罪證!
2019-03-25 19:19 -
選舉產生官員是反民主的,在過去兩千多年裏曾是婦孺皆知的常識
2019-03-25 17:38 觀學院
相關推薦 - “只有我們和中國實現了!” 評論 88世衞專家來華都要隔離14天,外媒記者有何特權? 評論 113英美“聲援”47名被起訴亂港分子,中方駁斥 評論 265直達台北,示意圖來了! 評論 421C919全球首單落地! 評論 435最新聞 Hot